二代大数据杀熟更隐蔽!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出台算法规制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浩)在大数据场景中,数据杀熟交易越来越多地依靠算法完成。更隐互联网平台通过不断优化的蔽上算法和不断提升的算力,使得交易效率不断提高,海市但算法的消保不透明性与难解释性也给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带来新的挑战。3月14日,委呼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观点指出,吁出算法公平性是台算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应健全数字规则,法规尽快出台算法规制,数据杀熟促进平台算法公平,更隐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蔽上
初代大数据杀熟:“熟客卖高价”
上海市消保委介绍,海市初代的消保大数据杀熟,依靠的委呼是算法的简单判断。比较典型的就是“熟客卖高价”,平台对新客展示的是低价,因为新客通常会在不同平台比价。而老顾客习惯已经养成,通常不会货比三家,价格就会高一些。和“熟客卖高价”相类似的还有“新人插队”,比如打网约车时,算法会判断消费者是否购买代金券,如果购买了代金券,自然会忍受更长的等待时间(因为券不用会过期作废),算法就会把没买过券的乘客插队排在前面。
差别定价不是错事,消费者对于“大数据杀熟”的厌恶其实就在于平台的欺骗。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多年前一些快餐经常在店门口发优惠券,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顾客会把优惠券收集在钱包里,下回买汉堡的时候可以“便宜2块钱”。插队也不一定就错,比如银行的VIP客户就有权优先办理业务。
然而,基于欺骗达成的交易没有公平性可言。老顾客不会奢望打折,但也不愿意被套路。购买了代金券的乘客一直打不到车,误以为是高峰时打车人多。
算法迭代:个性化推送“千人千价”
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算法快速迭代,再加上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个性化推送就成为了平台主要的营销手段,而竞争的核心就是推送精准度。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平台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喜好,选择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推送,还能潜移默化地固化或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例如,消费者曾经搜索过“白芝麻黑芝麻”,那么他会在很多APP里接收到关于芝麻的信息推文。如果他曾经在网上买过两次白芝麻,那么大概率能经常看到关于“白芝麻比黑芝麻好”的各种文章。如果他正好40岁,可能就会看到“40岁以后应该吃白芝麻”的“知识科普”。
平台根据个人信息匹配相关的产品广告或产品。记者了解到,2020年下半年,上海市消保委曾使用多个手机终端模拟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使用相同的APP,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虚拟人设操作。测试发现,不同手机接收到的广告差异度极大,模拟低收入人群的手机高频度收到各类低价劣质商品和网络贷款广告。此外,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
此外,上海市消保委发现,相较于初代大数据杀熟显而易见的欺骗性差异化定价而言,基于复杂算法的价格组合更为隐蔽,也更能被合理化解释。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在不同平台测试了订房、买菜等业务,不同账号的价格差异比以前更大,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千人千价”是由原价与各种优惠券所组成的。这些券并不是账号钱包里原有的,而是算法临时生成的。
上海市消保委:尽快出台算法规制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赋能”已经成为最为主要的经济驱动力。随着数据竞争日趋白热化,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二代大数据杀熟,通过歧视性算法,以消费者的权益换取平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兑现。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算法公平性是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客观上会扩大个体间的认知偏差,而平台出于商业目的的算法歧视,可能打造信息茧房,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本质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消费者因为缺乏免受算法决策支配的“退出”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依法享有的选择权。
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价格组合,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算法从接受输入数据到输出决策结果的全过程,形成外界无法获知的“黑箱”,算法在其中进行数据的处理、评估及分析,并根据具体场景作出决策。算法“黑箱”的非透明性导致二代大数据杀熟行为更加隐蔽、难以察觉。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健全数字规则,尽快出台算法规制,促进平台算法公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24
- [2025-05-18 08:57] “低价捡漏”套路深 “任意住”难任意 深圳公布一季度投诉热点
- [2025-05-18 08:53] 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禁塑令调查体验评价报告 替代产品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 [2025-05-18 08:45] 中介公司员工携租金“潜逃” 租户损失谁担
- [2025-05-18 08:38] 福建集中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公平格式条款”
- [2025-05-18 08:23] 长江禁捕 打非断链专项行动|湖北武汉曝光6起典型案例
- [2025-05-18 08:10] 湖北:餐饮消费、美容美发、直播带货成上半年投诉热点
- [2025-05-18 08:01] 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禁塑令调查体验评价报告 替代产品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 [2025-05-18 07:40] 单反相机“超卖”无法供货 消费者索赔获支持
- [2025-05-18 07:38] 信息不对称成为纠纷主因 浙江台州发布二手车消费调查报告
- [2025-05-18 07:34] 法院“云端”调解 化解微信朋友圈退款纠纷案
- [2025-05-18 07:24] 农资到家 农机到位 农技到田
- [2025-05-18 07:16] 江苏南京发布汽车消费投诉分析 网络二手车平台投诉增多
- [2025-05-18 07:15] “低价捡漏”套路深 “任意住”难任意 深圳公布一季度投诉热点
- [2025-05-18 06:57] 格式合同侵权 投诉量暴增 川渝消委会联合约谈“联联周边游”
- [2025-05-18 06:54] 两会声音: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正向引导金融消费
- [2025-05-18 06:51] 手机莫名遭遇“呼死你”消费者质疑三亚海棠湾免税店泄露个人信息
- [2025-05-18 06:44] 信息不对称成为纠纷主因 浙江台州发布二手车消费调查报告
- [2025-05-18 06:43] 乘客被自己车轧致死算不算第三者?保险公司应如何赔偿
- [2025-05-18 06:29] 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丰收
- [2025-05-18 06:27] 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丰收